崇祯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自小袭信亲王股票配资平台app,长期的呼奴喝婢使得他性情严急苛刻,刚愎自用;另一方面从小的孤独寂寞和危险处境让他敏感多疑,过分自负,但在紧要关头却又总拿不定主意。
一、
他确实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我们把他的缺点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看来,都是无关痛痒的小毛病罢了,可怕的是,崇祯的这些缺点和他专制帝王的至高权力相结合却产生了可怕的效果,这个可怕的效果又经过当时明朝时局动乱环境的放大,成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破坏性力量。
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是,崇祯因为信奉上帝,曾要求大臣们的名字都要记得避讳天字:陈良谟,字士亮,鄞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大理推官。初名天工。
“庄烈帝虔事上帝,诏群臣名“天”者悉改之,乃改良谟。——《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崇祯朝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秉所著《烈皇小识·卷六》称,崇祯在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建议下,为表示自己一心信仰天主教,而下令尽毁宫中佛像:“上初年崇奉天主教。上海(徐光启),教中人也。即入政府,力进天主之说,将宫内供养诸铜佛像尽行毁碎……京师天主教,有二西人主之,南怀仁、汤若望也。凡皈依其教者,先问汝家有魔鬼否,有则取以来。魔鬼,即佛也。”
展开剩余68%“天主殿前有青石幢一,大石池一,其党取佛像至,即于幢上撞碎佛头及手足,掷弃池中,候聚集众多,然后设斋邀诸徒党,架炉鼓火,将诸佛像尽行熔化,率以为常。"
清初王誉昌所著《崇祯宫词》也有提到,崇祯为尊奉天主,撤掉宫中自永乐时代所建“内玉皇殿”中神像,招致周皇后的不满:
赫濯声灵果骇闻,
引衍心许六宫分。
清香一炷殷勤祝,
半是君王忏悔文。
其下注曰: 内玉皇殿,永乐时建。有撤像旨,内侍启钥而入,大声陡发,震倒像供桌,飞尘满室。
崇祯的宗教政策调整也很明显:
1、下诏避讳"天"字(如陈天工改名陈良谟),凸显"天主"至高性
2、拆除宫中佛道塑像,汤若望记述"每月捣毁神像达五百尊"
3、允许传教士出入宫廷,汤若望获准在皇城设立天主堂
崇祯帝更加倾向与西方传教士的科技文化合作:
1、委任传教士修订历法,《崇祯历书》融合第谷体系与中国传统历法
2、采纳西洋火炮技术,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传教士指导铸造"神威大将军"炮对
对于皇室成员影响:田贵妃曾受洗(教名Helena),周皇后虽抵触但仍默许传教活动,为南明永历朝王太后(教名Helena)、太子朱慈煊(教名Constantine)集体皈依埋下伏笔。
二、
在崇祯一心尊崇天主的同时,宫里出现了明显的反对势力。无论是《烈皇小识》还是《崇祯宫词》,都记载了不同的“神异”故事。
一个说崇祯的五皇子朱慈焕夭折时,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九莲菩萨)现身,痛斥崇祯背弃佛教的恶行。一个说内玉皇殿突然发出响声,把供桌都震倒了。
这些传说明显是为了阻止崇祯信仰天主而散播的谣言。
儒家士大夫抵制 礼部侍郎蒋德璟抨击:"天主教学说悖逆纲常",保守派借"李太后显灵"等异象制造舆论压力,将崇祯五皇子夭折归咎于"毁佛招祸"。 佛道势力反扑 宫中宦官多与佛寺利益勾连,《崇祯宫词》载撤像时"供桌震倒、飞尘满室",或为人为制造"神罚"假象阻挠改革。 教义本土化困境 天主教严禁祭祖与多神崇拜,与儒家孝道传统尖锐对立,即便徐光启提出"补儒易佛"策略,仍难消弭文化冲突。据目前留存的史料来看,终崇祯一朝,天主教在宫中始终传播着,后来南明永历帝的皇后、太子改宗天主教实际上也是从这时候埋下了根。而汤若望他们在崇祯的支持下,也完成了新历法《崇祯历书》。
要是崇祯不那么英年早逝,以他对于西方新事物的好奇心,或许以后还能有更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商传老师所说: “崇祯皇帝若果真改奉天主教,自然也未必便是好事,但其未能改奉天主教,却是因为周围保守势力反对的结果股票配资平台app,则必定是一件坏事。”
发布于:浙江省